文传院跨文化与全球人文主义系列讲座“见识与限制:谈一组与‘目’相关的文字”成功举办
|
||||
|
||||
6月25日下午,由研究生院、我院中华文化研究院、希腊研究中心举办的“跨文化与全球人文主义系列讲座:见识与限制—谈一组与‘目’相关的文字”在云端顺利展开。本次讲座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吴小锋老师主讲,海南大学人文学院贾冬阳老师、我院李向利老师参与研讨。我院黄薇薇老师主持讲座,校内外百余师生参与其中。
(图一:讲座合影)
在吴小锋老师看来,文字凝聚不同民族理解万事万物的原初经验。“说文解字”,是以“格物”之道,还原古人对物我的认识过程,挖掘中华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 (图二:吴小锋老师发言)
首先,吴老师以“文”字之解引入讲座内容,将“文”、“学”、“教”等文字的解释置于宏大的格物体系,阐明其中含纳的“阴阳交㐅”与生生意涵,及其与源自日地关系体认的《周易》象数之关联。接着,吴老师由“文”及“理”,又以“理”串联“文理”、“物理”、“道理”等词义,点明“理”以“玉”为形旁,通过玉石般绵延缓慢的“呼吸”,展现目之不可及的阴阳通变。吴老师进而视“中医”与“哲人”为格物明理之能者,因二者能勘破表象,析文知道。 基于此,吴老师析解了与“目”相关的汉字,论及主体的见识与限制,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突破主体限制的途径。“见”、“民”等字有偏见、浅见,乃至盲目的含义,指向目之局限,而“眼”字则昭示这种局限的本质。眼,从目从“艮”,目之艮如“木”之根,是见识依附的内在本质,也是主体的认知局限。格物者以“省”勘破局限,辅以内视之目,通过“显”省察“隐”,穿透言行见地,在极尽博大精微的格物体系中,参悟阴阳易变之道。 在与谈环节,贾冬阳老师从中国近两百年来最基本的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处境入手,高度评价了吴小锋老师的工作。他强调,在我们“离开了西方的概念、范畴、逻辑、模式、甚至比喻、象征,已经几乎不能说话,既不能思维也不能表达”的大背景下,吴小锋老师所做的工作,绝非仅仅文字训诂意义上的“小学”,而是有极深的忧患意识和文明抱负在里面,那就是通过“说文解字”,重新唤醒中国“象思维”中聚集着的初始经验;象形字,是通天的,每一个古老的汉字都承载着一段阴阳消息,都建基在天地造物的时空大坐标里。这是象形文字与“表音文字”最深的区别。在此意义上,中西文化,乃两种不同的生活境界,在彼此开端处就呈现出重大差异:一系于“浑沦天道”,一建基于“自然理性”……
(图三:黄薇薇老师发言)
黄薇薇老师论及古希腊的φύσις(nature)(自然概念)对于“物之所是”和“物性”的探究,李向利老师也提及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补充讨论了中西文明之异同。 (图四:李向利老师发言)
本次讲座一方面开拓师生视野,有助于提升其研究素养与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搭建友好的校际学术交流平台,对扩大我院中华文化研究院、希腊研究中心的影响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片:史雨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