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学工快讯
学院公告
文化与传播学院“跨文化与全球人文主义系列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日期:2022-07-08 浏览次数: 字号:[ ]

2022年7月6日,文化与传播学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云秋教授,线上举办了题为《普通话儿童初始意图性沟通中的语调词》的学术讲座。来自文化与传播学院、首师大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广外、华师大等8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王红斌教授主持。

 

主讲人张云秋教授

张教授介绍了儿童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儿童语言习得是以描写和解释儿童如何并为何获得语言知识,学会说话为目标的,现阶段主要有先天论和建构论两大观点。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搜集自然语料或实验性语料来获得数据。具体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通常与研究者的理论取向和问题密切相关。张教授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实验数据和产出数据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习得规律进行验证。此外,语料的选取、语言习得的柏拉图问题、语料库的质量在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讲座内容截图

介绍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理论后,张老师以《普通话儿童初始意图性沟通中的语调词习得》的相关成果为例讲解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已知极小儿童有发声和手体动作两种表达方式,在各意图表达方式中,哪个或哪些是从非语言沟通走向语言沟通的关键节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张教授研究的语调词是伴随婴幼儿指物、动作和表情眼神等意图表达方式并与之具有大致相同表意功能的,音节界限清晰、并有一定语调特征的代句词。研究通过多模态的分析方式,对6名1;05岁前普通话儿童(其中5名数据有效)产出的语调词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认为语调词的表达几乎与非语言语境要素所表达的意图是重叠的,其功能大体相当于儿童早期产出的独词句,在祈使、陈述和疑问三种互动框架中表达祈使、告知或受告以及疑问或应答。且由于发音特征的原因,儿童对语调词的习得可能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本次讲座的参与者

张云秋教授的讲座由浅入深,从理论获取讲到个案研究,为听众带来了很多启发。

本讲座属于研究生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希腊研究中心举办的“跨文化与全球人文主义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撰稿、图片:成果擎

文化与传播学院供稿

综合新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