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学工快讯
学院公告
学术讲座|研究生翔宇学术大讲堂2023年第8期讲座——“缘督以为经:《庄子·养生主》首章辨析”在我院举办
日期:2023-06-21 浏览次数: 字号:[ ]

 6月16日,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吴小锋老师,受邀为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做题为“缘督以为经:《庄子·养生主》首章辨析”的学术讲座,黄薇薇老师应邀主持本次讲座。校内外学者与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吴老师以人类文明出现的问题,即从黑暗到光明,从无序到有序的问题开场。吴老师提出,文明是如何产生的呢?对于原始的人类而言,自然世界本身是无序的。随着对自然的慢慢熟悉,逐步认识,观察时空及其秩序。

最早文明的曙光,开始于对自然的观测,然后符号化为“文”,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文明。最初的文,以对“日月”的观测为代表,“悬象著明莫大日月”。地上的物象,与日月的周行有关,日月和地上万物的生长有着正向的关系。

万物的成熟,归功于气候的变化。气候变化,来源于太阳周行。可以说,物候的背后是气候,气候的背后是历法(日历)。理解这三者的关系,也是理解中国古典文明的要害。

 

接着,从文明的产生的问题,谈到了文明传承的问题,就进入了《庄子·养生主》的最后一句,“薪尽火传”了。

然后,吴老师提出人自身的局限性:如何去养我们的一生?

现今的人类如果不学习,没办法保持竞争力。吴老师提到,庄子《养生主》开头的“有涯无涯”之辨,不是说不要学习,而是不要只停留在学习知识上。犹如养生,不要只停留在好吃、好喝上,而是要搞清楚背后生命背后的主,要明白原动力,要知道知识的生成。

用有限的一生,丰富自身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死而不亡”。人的有限一生,可以通过文明共同体去寄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看似南辕北辙,也可以相得益彰。以为道的心去为学,为学和为道就是合一的表里关系,为道和为学的紧张关系就化解了。

 

接着,吴老师谈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矛盾的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衡和妥协。庖丁解牛中自己就是刀,需在很窄的缝隙里找到自己。虚己以游世,把自己变得越来越锋利,下手才能更精准,从而造成两边都不伤害。

与人相处的处境是“托不得已以养中”。不得已是因为和别人之间有一个妥协,这件事偏离了自己的主观思想,所以这个“中”,不能完全以自己的主观善恶,所以是“不得已”。一件事不得不这样做,那就这样做。中庸落实到实处,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万昊老师和李向利老师就此次讲座与吴老师讨论问题和分享感受,黄薇薇老师也与吴老师探讨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本次讲座令同学们受益匪浅:“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不一样的高度,看到的颜色完全不一样。怎么理解,也意味着怎么解决。

 

文案|史雨玄

图片|章利钦


综合新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