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跨文化与全球人文主义系列讲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问题”成功举办
|
||||
|
||||
6月16日,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阳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朱云飞老师受邀为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们做了题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问题》的学术讲座。李向利老师主持本次讲座,校内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外国哲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朱老师梳理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学术史,介绍了几种主要研究类型。就文本解读而言,朱老师指出,需要把握《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传记小说”和“哲学小说”双重特征;此外,还需结合欧洲“斯宾诺莎主义”复兴以后的启蒙文学传统,才能深入理解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 首先,朱老师认为人性中的“对立冲突”这一两难的境地成为现代心灵的支撑性结构,这一转折的源头可回溯至斯宾诺莎的“上帝即自然”命题,随之而来的是上帝的超验性丧失、“自然”的板结化。人归属于自然,这使物理学中“两种对立的力”的原理塑造了对人性内部对立冲突的理解;自然欲望受到推崇,从而使现代个体遭遇“道德的两难抉择”。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启蒙文学的品质。 接下来,朱老师通过剖析小说中两个浪漫主义者走入“风暴”而死亡的故事,指出其中的深意在于:浪漫主义在现实生活和生命面前,因无法实现这种从平庸到崇高的超越而走向死亡。《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这一角色,更加深刻地彰显了浪漫主义的困境:在美之中存在“圣母的理想”和“索多玛的理想”。当美与欲望相互结合的时候,德米特里出于激情,选择了“双脚朝天”在“索多玛的理想”中堕落,却又根本无法承负由此而来的“恶”——浪漫主义无法通过美实现崇高,终究未能为人性提升找到攀登的阶梯。 在论述《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虚无主义问题时,朱老师聚焦于人物伊万,指出小说虽然没有描写伊万的容貌,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记述伊万的“言辞”。伊万以言辞呈现出“哲学家”的形象。朱老师进一步辨析了伊万陷入的悖论:伊万承认上帝的存在,却又以人世中的无辜苦难来质疑神义论,从这一方面看,他似乎因为对人的“普遍之爱”而拒绝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但在另一方面,他又由于人性的低劣蔑视人类,无法去爱一个人。因此,伊万的世界里因苦难上帝被拒绝,因人性爱人被否定。这就是陀氏看到的一种新类型的虚无主义问题。在此基础上,朱老师讨论了“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的哲学内涵。 最后,朱老师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浪漫主义和虚无主义问题,正是 “传记”主人公阿廖沙所要面对的“人心的战场”。陀氏通过阿廖沙之口, 回答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条件:“首先爱生活”,由此“应当经受住一切”。 讲座的尾声,李向利老师就本次讲座的论题进行了回应;在提问环节,朱老师与参与讲座的同学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并就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给出了具体建议。
文案|王佳乐 图片|章利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