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综合新闻
教学科研
学工快讯
学院公告
【全球人文系列学术讲座之二】美国汉学家邰谧侠访问北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
日期:2024-04-25 浏览次数: 字号:[ ]

4月18日晚,应北二外文化与传播学院的邀请,美国汉学家,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导、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主任邰谧侠(Misha   Tadd)先生来访,举办讲座《〈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的跨语言翻译:全球老学与诠释的跨语言现象》。本次讲座由中华文化研究院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刘燕教授主持,校科研处处长李洪波教授致辞;王同军、朱玉柱等各院系众多师生聆听讲座;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记者崔相光、中国国书进出口公司殷梦羚、中文教育工作者凡小亚等莅临现场。

 

邰谧侠先生的讲座

与传统老学研究不同,邰老师以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一词切入,以多语言翻译为视角,阐明了跨语言现象的实质,进而分析中国哲学概念的多重内涵,这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即翻译本身的问题,而是关于如何诠释的问题。认为即使可以确定某个文本的真正“原意”,但无疑体现不了文本传统里的注疏及其历史变迁,译本无法完全显示原始文本原意,而是译者对文本进行特定诠释的载体,“全球老学”这一概念主张老子本土注释传统与其相应的外国翻译传统之间有着基本的共同性,按照丁巍的统计,传统注释至少有2185篇,而至今为至的外语译本至少有2052种,道德经》很适合用来探讨诠释和翻译问题。

针对“自然”一词,邰老师选择六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自我存在、无所效法、无所依赖;宇宙的普遍本性;虚空,作为万物之源的真如;“道”的别名;自发或自然性;每个事物的独特本性(大自然),以此呈现“自然”一词在“本土”阐释中的多样性,并将一些不曾为人关注的早期海外老学研究者引入,介绍了《老子》第25章中“自然”一词在非汉语世界的翻译和接受史,他认为“自然”的解释和翻译存在两个光谱:从形上到形下,从普遍到特殊。其中一端是形上的“存有”或“上帝”,另一端是形下的“大自然”;一端是普遍整体的“上帝”或“大自然”,另一端是特殊个体的“自己如此”或“自发性”。

在座学者和研究生积极与邰谧侠老师提问互动。刘燕教授对邰老师为海外汉学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推动南开大学与北二外的学术交流与深度合作。

 

邰谧侠教授与参与讲座的部分师生合影

本次讲座是文化与传播学院“全球人文系列学术讲座”之二,得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大力支持。

                                        文案:刘瀚阳

                                        图片:彭晓远


综合新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