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全球人文系列学术讲座之三】文传院举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新路向”学术讲座
日期:2024-05-06 浏览次数: 字号:[ ]

4月30日上午,应文化与传播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张洁宇老师莅临我校,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新路向——对‘文学鲁迅’的反思与重释”为主题,做了学术讲座。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杨平教授致辞,李林荣、郭刚、贾力苈、崔嵬等老师与文传院及相关院系中外文学各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一道聆听讲座。

 

图1张洁宇教授讲座现场

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研究新方向”这一命题,张洁宇教授提出两个关键词,即“经典”与“新路向”。她认为,鲁迅各类写作成果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居于无可替代的经典地位,与此相应,鲁迅研究也成为中国近百年来文化思想和社会思潮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前沿地带,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身处新时代的一代学人,有责任也有必要在这一基础上开拓新的路向。

就此,张洁宇教授着重梳理了“政治鲁迅”与“思想鲁迅”“文学鲁迅”几种研究理路的关系。她谈到:鲁迅的写作带有不可忽视的政治性,并且鲜明地贯穿在他独特的文学观念与各个方面的文学实践中,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杂文。鲁迅通过自己的写作,赋予了“文学”新的内涵,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传统。今天的研究者需要重新回到鲁迅文学实践和文学观的发展过程中,完整具体地理解其文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尤其要理解至今尚未把握到位的鲁迅杂文的文学性。在这点上,要避免把鲁迅杂文仅仅当作鲁迅思想的注脚。张教授提出,应当把“政治鲁迅”“思想鲁迅”等维度的思考代入重释“文学鲁迅”的研究,在承认鲁迅文学的政治性的前提下,将研究的着力点回落到文学性上,以此重新思考鲁迅写作中的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张洁宇教授强调,鲁迅走向杂文写作是他对“怎么写”的问题的回答,也是他对“怎么活”的问题的回答。杂文是鲁迅身处大时代的选择,他以此证实,大时代急需的不是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而是迫切的现实战斗精神。张教授结合多年研究经验,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无花的蔷薇”,即拒绝装饰、颠覆以往美学特征的鲁迅杂文风格;二是“风沙中的瘢痕”,以介入性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思考与时代相关联;三是“有情的讽刺”,将善意与热情寓于讽刺之中,目的在于改良实人生;四是“有骨力”,杂文的品格在于锋利、切实,给予现实反响和抗争。杂文代表了大时代新的美学风范,体现了鲁迅诗史的雄心,是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与文学性的紧密结合,只有在理解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鲁迅”。

讲座尾声阶段,杨平、李林荣、崔嵬等老师与张洁宇老师做了对话和交流,同时勉励在场同学按照张老师提倡的回到文本和回到常识常情的态度去研读鲁迅作品,并对张老师为北二外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

 

图2张洁宇教授与参与讲座的部分师生合影

本次讲座是校研究生院指导、支持的“全球人文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由文化与传播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希腊研究中心、哲学研究中心主办

 

文案:冯雪聪、钱泓鲲

图片:胡  凯、郎  朗

学术交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